糖尿病是最重要的慢性非傳染病之一,雖然不同年代流行病學研究采用的糖尿病診斷標準不一,但其在我國人群中患病人數和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若任其自然發展,我國將面對因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帶來的嚴重健康、醫療支出與社會公共衛生問題,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即糖尿病的一級預防)是亟待解決且意義重大之事。
為便于描述,本共識將糖尿病發病風險高者定義為糖尿病高危人群,他們可能糖代謝正常(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可能為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因此糖尿病高危人群與糖尿病前期是不同的概念。糖尿病前期可以作為診斷用語,而糖尿病高危人群一般不作為診斷用語。為了通俗易懂,本共識使用“糖尿病前期”而不用“糖調節受損”或“糖穩態受損”。流行病學調查和循證醫學證據均表明空腹血糖受損(impaired fasting glucose/glycemia,IFG)、糖耐量受損(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和IFG合并IGT這三類人群的糖尿病發病風險及未來腦心血管事件風險存在差異,因此本共識依據血糖譜將糖尿病前期分為IFG、IGT、IFG+IGT三種類型。
本共識只涉及糖尿病的一級預防。
2型糖尿病由糖尿病前期發展而來。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標志或分水嶺.如出現則標志著將來發生腦心血管疾病(cerebro—cardiovascular disease,CCVD)、糖尿病、微血管病以及腫瘤和癡呆等的危險性增高。現有的研究已證明有效干預糖尿病前期可明顯減少其轉化為糖尿病的可能性。因此,及時發現血糖正常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并進行有效管理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關鍵。由于糖尿病前期一般無臨床表現,故其受重視程度甚低。有鑒于此,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制定此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預防的專家共識。
一、共識要點
(一)證據等級
參照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的證據等級分級標準,標注于相應證據后的括號中。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定義
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
1.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成年人(>18歲)具有下列任何一個及以上的糖尿病高危因素,可定義為糖尿病高危人群:(I)年齡t>40歲;(2)既往有糖尿病前期病史;(3)超重、肥胖(體重指數≥24 kg/m2),男性腰圍t>90 cm,女性腰圍≥85 cm:(4)靜坐的生活方式;(5)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6)有巨大兒(出生體重>14 kg)生產史,妊娠期顯性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婦女;(7)高血壓[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1>90 mmHg]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8)血脂異常(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91 mmol/L及甘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9)動脈粥樣硬化性CCVD患者;(10)有一過性類固醇性糖尿病病史者;(1 1)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12)嚴重精神病和(或)長期接受抗抑郁癥藥物治療的患者。
2.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前期指空腹血漿葡萄糖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I')2 h血漿葡萄糖(2hPG)升高但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即存在IFG或IGT或兩者兼具(IFG+IGT)。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標準見表1。本文除特別注明外,糖尿病前期的診斷同表1。
(三)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篩查
無糖尿病病史者,首先根據高危因素(同上)進行初篩,對于具有一項危險因素者進一步進行空腹血糖或任意點血糖篩查。
空腹血糖:建議以空腹血糖I>5.6 mmol/L作為行OGTF的切點。任意點血糖:建議以任意點血糖/>7.8 mmol/L作為行OGTr的切點。由于空腹血糖<5.6 mmol/L或任意點血糖<7.8mmol/L的人群特別是老年人群不能完全排除IGT及餐后血糖升高的糖尿病,因此老年及其他高危者(確診冠心病或合并較多危險因素)也建議行OGTT明確血糖代謝的情況。
(四)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
1.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1)健康教育:目前缺乏證據與共識。參考糖尿病健康教育,建議每位高危者和(或)家屬(照護者)應接受系統性的教育,并且做到每年鞏固1次。教育的內容至少應包括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相關知識,如什么是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運動和戒煙的基本知識等:此外還應包括該人群的其他CCVD風險的管理知識。(2)其他干預:①生活方式干預。這是干預的基礎。應建議通過醫學營養治療和運動等強化生活方式干預減少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推薦肥胖或超重者控制至正常體重指數(<24 kg/m2),或體重至少減少5%~10%:每日飲食總熱量至少減少400~500 kcal:飽和脂肪酸攝人占總脂肪酸攝入的30%以下;體力活動增加到250~300 min/周。開始生活方式干預后,須定期隨訪其執行度。②其他CCVD風險的管理,如血壓、血脂同等重要,詳細指標見控制目標部分。(3)監測:開始生活方式干預后,須定期隨訪該人群的血糖變化情況.建議每年至少1次于醫院行空腹血糖和(或)OGTr檢查。
2.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管理
●IFG人群的管理:(1)健康教育:同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部分。(2)其他干預:①生活方式及血糖外其他CCVD風險的管理同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必須再次強調,強化生活方式干預是基礎。②降糖藥干預。如嚴格執行生活方式干預達6個月以上而血糖仍控制不佳(空腹血糖>6.1mmol/L),或高血糖進展,且年輕、經濟條件好、有高的健康需求及醫療條件者可考慮使用藥物。推薦使用二甲雙胍(750。1 700 mg/d);若要減重,平均劑量2 000。2 550 mg/d。二甲雙胍不耐受可使用阿卡波糖150~300 mg/d(若要減重,平均劑量300 mg/d)或噻唑烷二酮類(如羅格列酮4~8 mg/d、吡格列酮15~45mg/d)。治療應遵從個體化原則,特殊情況IFG人群的處理見下文特殊人群的管理部分。(3)監測:開始生活方式干預后。需定期隨訪其血糖變化情況,建議每年至少1次于醫院行空腹血糖和(或)OGTY檢查。若已進行藥物干預,每次隨訪時檢測空腹血糖。定期監測體重及其他CCVD危險因素同樣重要。
●IGT人群的管理:(1)健康教育:同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部分。(2)其他干預:①生活方式及血糖以外其他CCVD風險的管理同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必須再次強調,強化生活方式干預是基礎。②降糖藥干預。如嚴格生活方式干預進行6個月以上而血糖仍控制不佳(餐后血糖>7.8mmol/L),或高血糖進展。且年輕、經濟條件好、有高的健康需求及醫療條件者可考慮使用藥物。如:阿卡波糖(150。300 mg/d);若要減重,平均劑量300 mg/d。如不能耐受阿卡波糖,可使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如羅格列酮4~8 mg/d、吡格列酮15~45 mg/d)。(3)監測:該部分人群重點監測餐后血糖。血糖監測頻率及其他監測指標及頻率同IFG人群。
●IFG+IGT人群的管理:(1)健康教育:積極進行教育,教育頻率應提高到每年至少1次。(2)其他干預:應立即啟動強化生活方式干預。仍然強調,生活方式干預是基礎。如強化生活方式干預進行6個月以上血糖仍控制不佳『空腹血糖>6.1 mmol/L和(或)餐后血糖>7.8 mmol/L],或高血糖進展,且年輕、經濟條件好者.推薦早期使用藥物干預。推薦使用二甲雙胍1 750 mg/d(若要減重,平均劑量2 000~2 550 mg/d)或阿卡波糖150~300 mg/d(若要減重,平均劑量300mg/d)。若6個月單藥控制血糖不達標可聯合使用。如不能耐受二甲雙胍和阿卡波糖,可使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如羅格列酮4~8 mg/d、吡格列酮15~45mg/d)。(3)監測:該人群的血糖監測頻率每6個月至少1次.具體血糖監測指標及其他監測指標同IGT或IFG患者。
●特殊人群的管理:應該根據患者情況即個體化區別對待。如已患CCVD、老年或超老年、阿爾茨海默病、精神障礙、臟器功能受損、預期壽命<10年以及老年獨居等的糖尿病前期者。其病情差別較大,重點是健康教育、血糖外其他CCVD危險因素的控制與監測及血糖監測,一般不需要針對血糖做特別干預。
(五)控制目標
1.血糖控制目標:強調個體化,并根據其年齡與預期壽命、是否存在微血管和大血管疾病、CCVD危險因素、是否存在可導致嚴重低血糖的疾病及危險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如醫療條件、經濟條件和健康需求等制定血糖控制水平。理想水平:空腹血糖≤6.1 mmol/L,OGTF 2hPG≤7.8 mmol/L。自然餐后2hPG≤7.8 mmol/L。糖尿病前期人群理想的控制目標是將血糖水平逆轉至糖耐量正常(NGT)水平。如無法逆轉至NGT水平,至少應盡力維持在糖尿病前期,力爭阻止或延緩其進展為糖尿病。
2.體重控制目標: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前期人群體重應減少5%~10%,并使體重指數長期維持在健康水平。
3.其他CCVD因素控制目標見表2。
二、糖尿病前期流行病學特征
2008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組織的中國14省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在20歲以上的人群中,年齡標化的糖尿病患病率為9.7%,估算患病人數達9 240萬例,居全球之首;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達15.5%,估算人數在1億4 800萬以上。調查發現,男性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16.1%,其中IFG、IGT與IFG+IGT分別為3.2%、11.0%和1.9%;女性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14.8%,IFG、IGT和IFG+IGT分別為2.2%、10.9與1.7%。診斷為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男性IFG占19.9%.IGT占68.3%,IFG+IGT占1 1.8%;女性IFG占14.9%,IGT占73.6%,IFG+IGT占11.5%,這說明我國糖尿病前期人群以餐后高血糖為主[21(A級)。而2010年完成的我國近十萬18歲以上成人流行病學調查.估算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50.1%.
三、糖尿病前期的危害
糖尿病引起微血管、大血管并發癥的危害已被熟知。實際上,高血糖的損害在糖尿病診斷之前就已經發生,因此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標志或分水嶺,他的出現標志著將來發生大血管病、糖尿病、微血管病,以及腫瘤和癡呆等的危險性增高。
(一)CCVD風險
1.IFG人群:流行病學證據表明,IFG增加卒中的風險。有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rt=13 999),表明空腹血糖和缺血性卒中發病存在“J型曲線”。空腹血糖5.0~5.5 mmol/L作為對照組.空腹血糖5.6~6.0mmol/L時缺血性卒中發病為對照組的1.27倍(95%C¨.02~1.60):空腹血糖6.1~6.9 mmol/L時缺血性卒中發病為對照組的1.60倍(95%CI 1.26~2.03)。這表明IFG增加卒中的風險。5。(B級)。IFG與心血管事件是否具有相關性,目前暫無定論。如美國基于動脈粥樣硬化多民族研究(MESA)的數據,在6 753例成年人中評估了IFG與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與空腹血糖正常組相比,IFG與偶發心血管事件增加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任何一個性別亞組或人種/種族亞組中.IFG均與偶發心血管事件無關帕1(B級)。但在澳大利亞糖尿病、肥胖和生活方式研究(Ausdiab)中,對10428例參與者的糖耐量狀況檢查發現:IFG(6.1≤空腹血糖<7.0 mmol/L且2hPG<7.8 mmol/L)是CCVD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1(B級)。
2.IGT人群:IGT增加卒中的危險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日本山形縣糖尿病研究(Funagata DiabetesStudy)亞組分析顯示,IGT者卒中危險明顯增加『相對危險度(艘)=1.51,95%CI 1.02~2.24]_81(B級)。荷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試驗中以3 127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小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評估不同糖代謝狀況下卒中的發生或復發情況。結果顯示,IGT(非空腹時血糖7.8~1 1.0 mmol/L)者卒中危險是正常血糖者的近2倍,糖尿病患者的卒中危險接近3倍一1(B級)。我國大慶研究對577名IGT者隨訪觀察了20年,提示IGT不僅可以影響心血管的死亡率,而且還與全因死亡率有關¨叩(A級)。急性心梗患者血糖異常研究(GAMl)結果也表明,新診斷IGT(空腹血糖<6.1 mmol/L且2hPG 7.8~1 1.0 mmol/L)較NGT(空腹血糖<6.1 mmol/L且2hPG<7.8 mmol/L)者,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影卒中及嚴重心衰復合終點事件的發生率顯著增高ll¨(A級)。
3.IGT+IFG人群:Ford等12-對1997年至2008年糖尿病前期與心血管風險關聯的文獻meta分析發現:IFG+IGT(空腹血糖6.1~7.0 mmoL/L,2hPG 7.8~11.1 mmol/L)與NGT比較,心血管風險增加10%(RR1.10,95%C10.99~1.23)(B級)。美國醫療保健研究和質量局(AHRQ)meta分析發現糖尿病前期人群中IFG+IGT者大血管病變及死亡風險最高[131(B級)。
4.IFG與IGT人群的CCVD風險對比:雖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多數研究支持IGT比IFG風險更高。如日本山形縣糖尿病研究入選了山形縣40歲以上的2 651名居民行OGTY,7年隨訪結果發現:IGT者的心血管死亡的危險比NGT者增加了1.2倍(OR=2.219.95%C11.076~4.577):而IFG(空腹血糖4.44~7.22mmol/L)患者心血管死亡的危險則沒有升高(OR值1.136,95%C/0.345~3.734)¨刮(B級)。AHRQ 2005年發布的((IGT與IFG的診斷、預后和治療》報告提示:IFG人群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年度相對危險為1.32。IGT人群為1.67~3.081131(B級)。我國的研究表明。與IFG(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且2hPG<7.8 mmol/L)人群相比,IGT和IFG+IGT人群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分別增加1.88倍和1.12倍[153(A級)。
(二)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
美國內分泌醫師協會(AACE)認為糖尿病前期患者短期內罹患糖尿病的絕對風險增加3~10倍[161(E級)。我國對656人的隨訪發現:IFG(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U'L且2hPG<7.8 mmolfL)、IGT(空腹血糖<6.1 mmol/L且7.8 mmoL/L≤2hPG<11.1mmoL/L)及IFG+IGT糖尿病年轉變率分別為5.1%、11.5%和20.2%。IFG、IGT和IFG+IGT各組2型糖尿病3年累積發病率均高于NGT組(P<0.05),IFG+IGT組2型糖尿病3年累積發病率分別高于IFG、IGT組(P<0.05)‘17](B級)。另一研究對3 844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進行觀察發現,IFG、IGT和IFG+IGT組糖尿病3年累積發病率分別為20.9%、14.5%和32.3%[18](B級)。大慶研究糖尿病20年長期跟蹤隨訪研究:92.8%未進行干預的IGT個體進展為2型糖尿病[9 3(A級)。根據AHRO報告,糖尿病前期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增加:IFG人群年度相對危險為6.07~9.15:IGT人群為4.35~4.63,IFG合并IGT最高.為9.96~14.95‘121(B級)。上述資料表明糖尿病前期人群中IFG+IGT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最高。
(三)微血管病變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早在糖尿病前期階段就可出現輕微的腎、視網膜和神經等微血管病變。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研究(NHANES)的數據表明,糖尿病前期者(實為IFG患者,空腹血糖5.56~7.0 mmolZL)中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高達17.7%,明顯高于NGT者[19](B級)。美國糖尿病預防計劃研究(DPP)顯示:“IGT”(空腹血糖:5.3~6.9 mmoL/L且75 g OGTY后2hPG 7.8~1 1.0 mmoL/L)患者人群中,早期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已經達到7.9%[2叫(B級)。德國奧格斯堡研究顯示,多發性神經病變在IGT(空腹血糖<6.1 mmolfL.7.8 mmoL/L、<2hPG<1 1.1 mmolfL)和IFG(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2hPG<7.8 mmol/L)中的患病率分別為13.o%和11.3%,高于NGT組的7.4%,提示在糖尿病前期已經有神經損傷的存在心1 3(B級)。此外,自主神經病變同樣存在于糖尿病前期.主要累及的是迷走神經。Panzer等的臨床試驗證明.與NGT組相比,IFG(空腹血糖6.1—6.9mmolfL)組在運動試驗后心率恢復較慢(C級):Putz等[22]對IGT(空腹血糖<6.0 mmolZL且2hPG 7.8~1 1.0 mmoL/L)患者進行心臟自主神經病變的檢查后也發現。IGT患者體位改變時心率及血壓調節受損(c級)。
(四)腫瘤風險
歐洲糖尿病診斷標準的合作分析(DECODE)研究的后續分析顯示:男性糖尿病前期人群癌癥死亡增加13%,女性則增加11%[231(A級)。一項對2 780例以色列糖尿病前期患者的20年隨訪發現,IGT(空腹血糖<6.1 mmol/L且2hPG 7.9~11 mmol/L)或IFG(空腹血糖6.1~6.9 mmol/L且2hPG<7.8 mmoL/L)人群癌癥死亡風險較血糖正常水平人群增加24%【241(B級)。美國一項對3 054例成人受試者進行OGTr發現“IGT”(2hPG 7.9~11 mmol/L且空腹血糖<6.9mmoL/L)者癌癥死亡率比正常血糖水平者高出87%,是癌癥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251(B級)。
(五)其他
有研究對1 173名年齡≥75歲,既無智力衰退也無糖尿病的老年人進行長期隨訪。研究開始時,有47例被診斷為臨界性糖尿病(定義為任意時刻血漿血糖測定值在7.8~11.0 mmoL/L之間)。9年隨訪過程中,397名老人出現智力減退,其中307例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臨界性糖尿病老年人出現智力減退和阿爾茨海默病的校正風險比例分別為1.67(95%C11.04~2.67)和1.77(95%C11.06~2.97)舊叫(B級)。
四、循證醫學證據
(一)糖尿病高危人群篩查的血糖切點
1.空腹血糖:5.6 mmoL/L
●篩查IFG:重慶地區3 189名既往無糖尿病史的自然人群的空腹血糖進行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繪制ROC曲線,并進行糖脂代謝調查和分析,認為將5.6 mmol/L作為IFG的下限值適用于中國人群心71(B級)。1 869名18歲以上上海都市人群的篩查研究顯示.與以空腹血糖>6.1 mmolfL診斷IFG比較,以空腹血糖>5.6 mmol/L診斷IFG所診斷的NGT百分率降低(70.4%對77.2%),IFG增高(9.6%對2.8%),IGT降低(8.8%對10.9%),IFG+IGT增高(4.6%對2.4%)‘281(B級)。
●篩查IGT:一項研究對上海年齡大于18歲的2 298名中國漢族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75 g葡萄糖OGTY和HbA。,檢測發現:如果選擇5.6 mmol/L作為切點,篩查IGT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64.1%和65.4%129](B級)。另一項269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后的冠心病患者隨訪5年,當患者空腹血糖≥5.6 mmoL/L時.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就已經顯著升高(JP<0.05)‘301(C級)。
●篩查糖尿病前期:對15 564名中國成人空腹血糖5.6 mmol/L和6.1 mmoL/L作為IFG的診斷下限切點.分別計算IFG、IGT、IFG+IGT的患病率。以OGTr2hPG(7.8 mmol/L。<2hPG<11.1 mmol/L)為診斷糖尿病前期的標準,空腹血糖為5.6 mmol/L時對糖尿病前期的診斷具有最佳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61.9%和63.9%。在此切點的診斷指數最高,為0.125 8。從盡量縮小IFG和IGT診斷分歧的角度,IFG的下限切點為5.6 mmol/L可能是合適的[3¨(A級)。對2 882名無2型糖尿病病史的受試者進行OGTF。采用1997年和2003年ADA分類診斷標準進行比較。非2型糖尿病人群中,診斷糖尿病前期(7.8mmol/L。<2hPG<11.1 mmol/L)的空腹血糖理想截定點為5.6 mmol/L,相對應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68%和63%[321(B級)。
2.任意點血糖:7.8 mmol/L
一項印度血糖篩查研究納入63 305名自我報告為非糖尿病的人群.隨機抽取1 500名經過便攜式血糖儀任意點血糖檢測不能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進行OGTr檢測.發現任意點血糖在7.8 mmol/L時,與糖尿病的相關性最佳:敏感性為86.5%,特異性為80.7%;診斷IGT任意點血糖的切點為6.6 mmol/L,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64.7%和65.5%[3引(B級)。雖然也有不支持上述血糖切點的證據,但鑒于我國多數人健康意識差,為了較早發現糖尿病前期,我們認為上述切點可能更合理。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干預
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干預性研究極少,但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體重、血糖監測及其他CCVD危險因素的監測與控制對于減少糖尿病和CCVD的發生還是必要的。糖尿病前期的眾多研究顯示,無論通過生活方式還是藥物干預及早使糖尿病前期者恢復正常的血糖水平是預防疾病進展的關鍵所在。
1.糖尿病前期的生活方式干預:國內外大型臨床研究都顯示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預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病率.其循證醫學充分。因此,從2007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專家共識[3引、2013年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歐洲心臟病學會(EASD/ESC)指南[35]和2007年ADA一6 3推薦的糖尿病前期干預方式中,都一致認為在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基礎上強化生活方式為首選,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使糖尿病發生的風險下降28%一63%。同時這些權威組織都認為強化生活方式也是迄今最安全和不需要支付醫藥費用的方式。有鑒于此,本共識就不再列舉所有糖尿病前期人群都必須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循證醫學證據。
2.糖尿病前期的藥物干預:藥物干預雖然從經濟上和心理上均增加了患者的負擔.但口服藥物使用方便。效果明確,可有效地延緩糖尿病前期患者發展為糖尿病,同時可以改善血脂、血壓等代謝指標,降低CCVD的風險。因此美國AACE、ADA等機構推薦必要時考慮使用藥物干預舊7138I。
●藥物干預的時機:對于糖尿病前期人群何時啟動藥物干預尚無定論.國外有建議強化生活方式干預6個月不達標,并有健康需求可考慮藥物干預[39I。鑒于我國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結合我國實際衛生經濟狀況,本共識推薦:強化生活方式干預6個月效果不佳,并有健康需求、有經濟和醫療條件者可考慮藥物干預,且必須進行充分的溝通。
●藥物干預對糖尿病發病率影響的研究:二甲雙胍:美國糖尿病預防計劃研究(DPP):將空腹血糖5.3~6.9 mmol/L或OGTI'2hPG 7.8~11.0 mmol/L的3 242名非糖尿病患者,隨機分配到安慰劑、二甲雙胍(850 mg,每13 2次)和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目標是體重至少下降7%及每周體力活動至少150 min)3個組。結果:該人群接受二甲雙胍治療可使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降低31%,但分析發現二甲雙胍對餐后血糖升高和老年人群(以餐后血糖升高為主)效果差;減重平均劑量2 550 mg/d時效果明顯㈤1(A級)。
印度糖尿病預防計劃(IDPP):納入53l例年齡在33~55歲、體重指數為(25.8±3.5)kg/in2的IGT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fL且2hPG:7.8~1 1.0 mmoL/L)接受強化生活方式或二甲雙胍(500 mg,每13 2次)或二者合用,觀察干預對該人群轉變為糖尿病的效果。結果:二甲雙胍單獨或與強化生活方式干預聯合應用均能降低發生糖尿病的危險.分別達26.4%(95%C/19.1~35.1,P=0.029)和28.2%(95%C/20.3~37.0,P=0.022)‘411(B級)。國內有學者將976例IFG(空腹血糖6.1~7.0mmol/L,且0GTT后2hPG<7.8 mmol/L)患者隨機分成安慰組及二甲雙胍治療組,分別給予安慰劑,每天3次,每次1片;二甲雙胍,每天3次,每次0.25 g,隨訪2年。結果發現:二甲雙胍組糖尿病的發生率為4.1%,安慰組為10.1%.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2]
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34研究[43]和糖尿病后果進展試驗(ADOPT)研究f44]證實,較大劑量的二甲雙胍(2 550 mg/d)更有效延緩體重增加。阿卡波糖:阿卡波糖在IGT人群中預防2型糖尿病研究(STOP.NIDDM):是一項多中心、隨機雙肓試驗,入選1 429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IGT診斷標準且空腹血糖在5.5~7.8 mmol/L范同內的IGT患者(基線平均空腹血糖6.24 mmol/L且2hPG9.26 rnmol/L)。患者被隨機分為阿卡波糖干預組(714例,最大劑量100 mg,1日3次,平均194 mg/d)和安慰劑組(715例)。結果顯示:阿卡波糖組患者的2型糖尿病累計發病率較對照組下降了約25%(32.4%對41.5%.P=0.0015),且向NGT轉歸的比例也顯著高于對照組(35%對31%,P<0.000 1),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者療效相同。另外,阿卡波糖使該人群的高血壓相對風險降低34%(P=0.006),絕對發生率降低5.3%:心肌梗死發生風險降低9l%(P=0.02);任一心血管事件相對風險降低49%(P=0.03),絕對發生率降低2.5%『461(A級)。
我國對321例IGT患者(均按1985年WHO標準經OGTr診斷.空腹血糖6.01~6.1 1 mmol/L且2hPG8.43。9.29 retool/L)進行了為期3年的多中心干預研究,受試者被分為對照組、飲食加運動組、阿卡波糖組(50 mg,每日3次)和二甲雙胍組(250 mg,每日3次),各組在研究結束時的糖尿病平均年發病率分別為11.6%、8.2%、2.0%和4.1%.其中阿卡波糖組和二甲雙胍組的糖尿病發生危險分別降低了87.8%和76.8%‘471(B級)。我國新診斷2型糖尿病初始治療方案探討研究(MARCH)發現阿卡波糖300 mg/d減重效果優于二甲雙胍l 500 mg/dH馴(A級)。噻唑烷二酮:雷米普利及羅格列酮減少糖尿病發生研究(DREAM)為2x2析因設計,將5 269例糖尿病前期(IGT或IFG或IFG+IGT)的患者,隨機分入安慰劑組(n=2 634)和羅格列酮組(8 mg/d,凡=2 365),平均隨訪3年。研究結果:與安慰劑相比。羅格列酮減少62%的糖尿病發生.且不同血糖譜者療效相似【49](A級)。
吡格列酮預防糖尿病研究(ACT NOW)入選602例年齡在18歲以上、體重指數/>25 kg/in2的“IGT”(空腹血糖5.3~6.9 mmol/L。2hPG 7.8~1 1.0 mmol/L)患者。將患者隨機分配接受吡格列酮(起始劑量30mg/d.1個月后增加至45 mg/d)或安慰劑,平均隨訪2.4年。結果2型糖尿病的年發病率在吡格列酮組為2.1%,在安慰劑組為7.6%,吡格列酮組降低轉化為糖尿病的風險72%(P<0.001)。吡格列酮組48%的患者糖耐量恢復正常,而安慰劑組僅為28%(P<0.001)?A級)。
其他藥物:其他藥物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也有相關研究,但是出于長期療效、安全性和衛生經濟益處等因素,國內外相關指南暫時均未做廣泛推薦。
五.總結
根據目前的循證醫學證據和權威指南達成了本共識。希望能對我國2型糖尿病的預防起到積極的作用。首先要注重高危人群的篩查,通過篩查盡量做到糖尿病前期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管理,這對于預防或延緩糖尿病及CCVD的發生至關重要。干預方面,生活方式干預最重要且安全、有效,因此是基礎、是首選。但是.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是很難在短期內被完全糾正.需要有專人進行健康教育、飲食運動指導,并需要嚴格隨訪和監督,因此付出的人力、費用等較大。而且,臨床工作中這些人群的依從性并不十分理想,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生活方式干預的依從性較差。因此.對執行強化生活方式十分困難者可考慮首選藥物干預或強化生活方式干預6個月以上血糖仍不達標者可考慮藥物干預。但針對不同個體,如健康條件、健康要求、經濟條件及醫療條件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即遵循個體化的原則決定干預方式。同時必須強調,血糖以外的CCVD危險因素的管理同樣甚至更重要。